摘要:
我國旅游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加劇了行業對高能力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同時對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以此為研究背景,結合當前旅游業實際發展情況,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及實訓基地建設幾大要素入手,構建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行業需求。
隨著被譽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在我國發展規模日益擴大、速度日益加快,旅游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我國高職院校在旅游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截至2014年,全國招收旅游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共有788所,招生人數達46083人[1]。盡管培養出的人才數量較為充足,但人才質量卻有待提高。目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還無法滿足旅游業實際發展需求,導致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成為阻礙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結合我國國情,從行業實際需要入手,以學生能力為本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促使我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完善。
一、“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一)“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實際綜合能力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協調發展。該模式是建立在人本主義理論和能力本位理論基礎之上的,強調以人為本、能力本位,以加強學生綜合實際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滿足旅游業人才供應。
(二)“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1.兼容性“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前人總結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得到的進一步提升,因此也適應于常見的“工學結合”、“訂單式”等人才培養模式。
2.雙向性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既能完善學生自身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又有利于旅游市場發展需要,為市場需求提供寶貴的財富。
3.綜合性“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從能力、知識和素質這三方面綜合能力對學生進行培養,體現了綜合性人才培養的目標。
4.前瞻性“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使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具系統性,為培養旅游管理人才獲取新知識,發展新技能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方案,不斷適應旅游產業發展,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
二、“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能力與需求兩個要素為基點,分別從這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最終形成完整的模式框架圖。
(一)培養目標
隨著旅游業不斷向國際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培養具有一線服務能力和基層管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已成為當前旅游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及任務[2]。“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倡導能力培養與行業需求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即從業者能力的提升可以滿足行業需求,行業需求得到滿足也能培養從業人員自信心的提升,從而鼓勵他們進一步完善自身能力。
(二)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助力人才培養。“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主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最終形成優化標準。課程設置在具體環節中都不能偏離以下要求。
1.結合實際需求,優化課程設置旅游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行業發展態勢,淘汰陳舊過時的課程,融入新的課程因子。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懂得運用實踐進行檢驗,使課程所學及時融入到實際當中,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如此循序漸進,不斷完善[3]。
2.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確定課程設置方向學校能夠影響課程設置的因素很多,包括學校的地理位置、實訓基地及實訓設施、校風、學風等各個方面,但最終都會形成一個總的發展方向。學校應該秉承從實際出發,為市場需求提供合格人才的宗旨,分析學?;厩闆r,如所處環境、擁有的教育資源、辦學規模及特色、學生情況等,根據這些條件分析學生未來的職業取向,設置課程。
3.緊跟行業發展步伐,積極實施課程改革旅游業具有很強的動態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著。一味的“墨守成規”、“循規蹈矩”,不懂創新,不重改革,只會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滯后于行業發展。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現實發展,開拓視野,根據現實及未來需求對課程實施有效的改革,才會體現出課程載體的價值,正所謂,“求改革,才能促發展”。[4]
(三)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生認知路上的引導者,對激發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職業院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振興師資力量。
1.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服務性質的專業必然要求旅游高職院校具有一支強大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既能滿足課堂知識的需求,又能輕松應對實際操作帶來的挑戰[5]??梢匝埿袠I內知名專家、學者對教師進行實踐培訓,也可以組織教師到企業學習,加強實踐能力培訓,以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2.在校企合作中廣泛積累經驗旅游業的實踐性要求深厚的實踐經驗,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實踐能力得心應手的學生。企業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實踐應用平臺,教師可以從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也可以發現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的薄弱環節,以此積累經驗,不斷完善。
3.通過搭建師資培訓平臺,完善師資總體水平旅游教育研究機構要定期舉辦專門的學術研討會與培訓大會,根據地域特點和本地旅游業實際發展情況創建師資培訓基地。不同院校的教師可以在培訓基地相互交流教學經驗,相互學習與研討,形成符合本校實際發展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師資總體水平。
(四)實訓基地建設
為滿足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職業性、技能性的培養目標,學校和企業應加強合作并建立高仿真、高模擬實訓基地,為學生打造更加真實的實訓平臺[6]。學生可以先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鍛煉,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基本的實踐操作,之后由企業根據用人需求安排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自身能力的提高,激發他們學習與工作的熱情,又能為企業發展帶去收益,實現自身價值。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框架
三、“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前景展望
“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突出以能力的高標準來滿足行業的高需求。在構建培養模式的過程中,以提高綜合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能力包含的種類有許多,對于人才培養,主要指基礎能力和專業技能?;A能力主要包括對基本知識的學習能力和本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能力;專業技能主要包括對專業能力的掌握程度、實際操作能力及適應工作的能力等。對于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從幾個方面片面的討論,而應該有的放矢,有側重點的展開。旅游管理專業因其職業特點,在其人才培養過程中更能體現出對能力培養的高要求,對高職旅游院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在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使他們在熟練掌握書本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活學活用,通過不斷的實踐鍛煉,直接為一線工作服務。學校和旅游企業應該多讓學生發揮他們的能力特長,通過實踐鍛煉,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充分展現自身的能力與魅力。
總之,“能力-需求”導向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國旅游業實際發展情況需求,為未來我國培養旅游人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網站[DB/OL].
[2]朱冬英.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再認識[J].教育與職業,2007,(21):21-23.
[3]孫毅.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優化設計研究[J].職教論壇,2011,(33):59-60.
[4]胡曉晶,俞彤.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9,(1):21-22.
注:本文文字轉載自中文期刊網,僅供學員學習和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