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聯網+”戰略與職業教育的碰撞啟發
“互聯網+”戰略是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向人大提出的四個建議之一,馬化騰解釋說,“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F實中諸如,傳統集市+互聯網有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有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手機銀行,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傳統交通+互聯網有了滴滴打車,傳統新聞+互聯網有了柴靜《穹頂之下》等的傳播。做為職業教育人必須有著這一場“互聯網+”下的各行業升級換代的敏銳度,理性的看待和接受從一所學校一個老師一間教室到一張網絡一個移動終端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等的學習形式的變化,信息與知識在互聯網上交流成型,同時我們也要與時俱進的學習和探索“互聯網+”下新一輪職業教育的突破口。
二、“互聯網+”背景下藝術設計的教學特征
中高職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有素描色彩構成等專業基礎和藝術設計方向課,不管是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設計課中,都需要大量的最新資訊給予引導啟發,需要隨時跟市場、技術、材料、工藝、構造等諸多交叉的知識節點相結合,所以學習資源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圖書館或有經驗的師傅,還要隨時隨地能查閱的的網絡資源信息;藝術設計的作品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打磨修改才成,所以師生間的教學對話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而是在學生需要時能點一點就通、指一指就明,以往必須當面才能做到的這種情況,如今哪怕相隔萬里也能通過QQ、微信等在線視頻或留言快速得到解決。
三、“互聯網+”環境下藝術設計教學轉型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深入人心,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變化,如足不出戶就可以購物、吃飯、轉賬、交流、學習等,“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更多是讓公眾獲取信息和服務,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也提示了我們要做好職業教育,就必須理解和深化“互聯網+”模式并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嘗試教學轉型,讓現代職業教育緊跟市場,對接最新技術,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習慣。
1.專業教學中教師的轉型
在“互聯網+”背景下,秉承優秀的傳統學習方式并結合數字化網絡化的多、快、捷特色,既要發揮教師引、啟、監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的轉型不僅在形式上,更要在教學策略、能力結構、角色扮演中加以深化。教師要給予學生興趣的激發和挑戰性的期望,設計合理的學習步驟,舉一反三的強化方法,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會到更好,合理的目標定位,讓學生敢于質疑發問,在學習討論中埋下創新追求和欲望的種子。對于來自層次差異較大的中高職生源來說,教師要進一步更新知識構架,學習最新的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方面的知識并熟練應用各種數據信息,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借助“互聯網+專題平臺”來設置分層練習、微視頻觀摩、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指導。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學生協作學習的組織者和伙伴。教師要不斷接收新知識、新技術,完善知識能力貯備,用終身學習的姿態來迎接每一次時代的革新。
2.專業教學中資源的轉型
藝術設計的信息獲取和知識構建需要開放的、協作的,需要通過課前課后大量、反復的設計實踐能動的得到設計源泉,大部分學習資源可以借助不同網絡平臺和各種終端來瀏覽和下載,所以搭建網絡課程資源平臺有利于其他教師與學生以個人終端獲取所需資源,也可對海量的信息搜集做好個性化的鏈接,減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實現教學資源的高效率聚合使用。另外“云端”運算給師生提供了便捷的在線作業和教學,有效的解決了設計專業圖片大量儲存,又影響Pc運行的煩惱,同時個人門戶記錄了學生使用過程和實踐的過程性資料,方便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向和進度,有利于教師及時發揮引導、督促、評價的作用。再則開放的教學資源給予師生共享學習,讓學生的學習不只停留在課堂,而是不受時空的影響隨時隨地的開展學習。
3.專業教學中課堂的轉型
教師在45分鐘課堂中,以設計者、觀察者、傾聽者、引導者、評價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個體或小組學習為主的教學環境中,教師以學生自主找出問題教師給予針對性的解答來開展教學,此時課堂“教”的重點的在于聽,“學”的重點的在于說或干,所以現在的課堂要加強對學生需求的研究,把教學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從如何教轉變為如何學,以學定教的形式來踐行項目化課程,學生在實用的案例中融會貫通得的運用知識與技能,借助強大的“互聯網+專題平臺”來實現諸如遠程提問、現場調研,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建立線上課堂,線下討論、作品遞交、網絡參賽、網上創業等形式,拓展藝術設計教學中的產出渠道,讓學生體驗作業就是作品,可以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從小收獲中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激情,淡化課堂的概念,強調工作應景的效果。
4.專業教學中學生的轉型
注:本文文字轉載自中文期刊網,僅供學員學習和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